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黄石日报、东楚晚报刊发:《珍档探秘》的文化破壁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22  来源:黄石日报   

10月21日

《黄石日报》2版《东楚晚报》头版发文关注

黄石市档案馆制作的

《珍档探秘》

系列短视频





全文如下

让尘封历史“开口说话” 让黄石往事“火热出圈”

《珍档探秘》的文化破壁之路

《珍档探秘》首播式

社区群众观看《珍档探秘》


当一份数百年前的“刘氏付约”(湖北省现存第一份纸质档案)在朋友圈收获众多点赞;当一段工业西迁的往事引发全城热议,深藏于城市档案馆的城市记忆正被悄然唤醒。

近日,由市档案馆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制作的《珍档探秘——档案背后的黄石近现代史》系列短视频持续刷屏,成功“破圈”。该系列将泛黄的黄石市建市批文、矿山契约等珍贵档案,通过动画特效、学者讲述与情景再现,转化为一幕幕生动影像,让尘封的历史“开口说话”。不少观众感叹:“黄石的历史有点儿‘东西’!”

作为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作品,《珍档探秘》以独特叙事方式与前沿技术,将厚重的档案文献转化为有温度、有网感的文化产品,不仅推动档案工作从“冷锅冷灶”走向“火热出圈”,更以创新表达为新时代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黄石样本”。


匠心锻造文化精品


6月4日下午,黄石市第18个国际档案日主题活动在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礼堂举行,活动现场成功首播了《珍档探秘——档案背后的黄石近现代史》系列短视频。

该系列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为历史坐标,紧扣黄石“因矿而生、因港而兴、因工而强”的城市命运主线,精选张之洞湖北新政、汉冶萍公司创立、毛主席视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立体还原了黄石从“实业救国”,到“工业西迁”,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蓬勃发展的历史全景,生动展现了黄石作为“近代民族工业摇篮”“共和国工业粮仓”的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中国工业精神的不朽史诗。

现场150名与会代表沉浸其中,在时代变迁的影像叙事中产生强烈共鸣。而这份震撼人心的呈现,背后是历时数年的匠心打磨。

“内容为王是我们的核心准则。”市档案馆馆长陆柱国介绍,“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将史料系统梳理为十大主题,对史实准确性、叙事逻辑与语言表达进行多轮精炼,尤其注重以‘黄金3秒’抓住观众注意力。”

在坚实的内容基础上,项目广泛“借力登高”,邀请熊召政、马敏、刘玉堂等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顾问团,为内容深度保驾护航。市档案馆副馆长李震表示,专家们带来的宏阔历史视角,真正让黄石故事升华为动人的“国家叙事”。

这一“提质”实践同样体现在传播方式与资源整合的跨界探索中:湖北卫视前知名主持人马力的倾情讲述,为厚重历史注入直抵人心的温度;市档案馆主动联合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创造性组建“黄石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体”,实现了跨机构资源的深度融合。

“合作让我们能够‘请出’各机构最珍贵的藏品。”李震举例说,“比如那面珍藏于博物馆、见证渡江战役的‘水上先锋’锦旗,它的‘出镜’,就让黄石和平解放的历史细节瞬间变得饱满而鲜活。”


百年档案“开口说话”


从张之洞笔下的实业宏图,到毛主席视察时的殷切目光,一座工业城市的成长史诗在屏幕上徐徐展开。《珍档探秘》如同一部时光放映机,唤醒了沉睡在档案库里的记忆。这部10集系列片,以每集10分钟左右的精炼篇幅,带观众穿越黄石百年风云。

走进《珍档探秘》,一份1495年的“刘氏付约”拂去历史的尘埃,悄然苏醒。泛黄的契约不再是静默的纸张,它徐徐展开,化作一扇通往明代“弘治中兴”盛景的时光之窗。随之而来的,是汉冶萍公司的老股票、黄石港码头的旧影、大冶铁矿的开矿现场……众多珍档,共同拼凑出一幅民族工业的初生图景:商贾往来的喧嚣、机器轰鸣的巨响,都在字里行间跃动、回响。

“在内容构建上,我们突破传统,以‘一条主线贯穿、多个支流互补’的叙事体系,将零散史实升华为系统叙事。每个档案都是一把钥匙,关键在于找到打开历史之门的方式。”李震说。

镜头语言同样颇具巧思。当特写缓缓聚焦在建市批文的字句间,主持人的声音将观众带回1950年那个决定性的时刻;朝鲜驻华大使馆的信件,在光影交错中诉说着外交风云。档案不再沉默,它们开始“说话”,成为叙事的主角,与今天的我们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此外,技术的魔力也让这场对话更加精彩。AI技术如同一位神奇的画师,为褪色的老照片重新着色,让静止的图纸“动”起来——大冶铁厂的炉火重新燃起,华钢工地的夯声再次回荡。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珍档探秘》成为智能时代档案活化的里程碑。

通过内容、形式与技术的三重突破,《珍档探秘》系列短视频不仅重塑了城市记忆的传播方式,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对档案价值的深度思考——历史可以如此生动,记忆也能这般鲜活。该系列将地方故事升华为具有广泛共鸣的时代声音,被业内誉为黄石档案活化领域的一次“破冰”实践。


全城刷屏掀起“黄石热”


《珍档探秘》系列短视频如一粒火种,自推出以来便点燃了社会对黄石历史文化的热情。以《珍档探秘》为载体,由市委宣传部、市档案馆联合开展的“阅读城市珍档 共忆城市荣光”主题活动,如一场文化春雨,持续滋润着黄石的文化土壤。从机关单位到基层社区,从企业车间、学校课堂到驻外机构,《珍档探秘》系列短视频所到之处引发热烈反响,目前现场观众已达15万人。

全市各县市区的广大干部职工,在观影后自发组织专题讨论,将系列短视频激发的城市自豪感与认同感,转化为岗位建功的集体行动力;在大冶、阳新的各个偏远乡村,村民首次有机会亲手触摸这座城市的工业脉搏;黄石城区的大部分社区都积极组织观看活动,收获广泛好评。

此外,教育、医疗、公安、统战等系统的观看与学习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一部纪录片,如同一部生动的教材,在不同领域激荡起思想的涟漪,凝聚起发展的共识,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重塑并激活了黄石的工业文化认同。

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积明称赞该系列为“活的档案、活的历史”。他指出:“和以往的《国家档案》《清宫秘档》一类大型档案类视频比较,《珍档探秘》系列短视频身段更加灵活,传播效应更为广泛。”

湖北师范大学校长雷儒金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地方历史教材,它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生动的叙事,为我校的‘大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乡土案例,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子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热情与认同。”

在互联网上,#大冶铁魂#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网友自发创作诗词、挖掘史料,甚至献出家藏“1889年招商码头”等珍贵档案,推动档案从“束之高阁”走向全民共写的城市叙事。该系列短视频累计网络观看量突破2000万人次,获新华社、中宣部党建网、中国档案报等40余家平台及海外平台广泛传播,受到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等多国观众关注。

在线下,市档案馆推出的“看视频+观展览+听讲解”特色路线,不仅吸引市民驻足,更成为湖北理工学院留学生感知中国工业文明的一扇鲜活窗口。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龙梓轩(DILAN TONGLO TIKUPADANG)说:“通过视频,我知道了‘湖北新政’‘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等厚重历史,有幸来黄石留学。黄石是我家,我爱黄石。”


档案活化的黄石范式


曾几何时,档案是库房中静默的纸页,是岁月里蒙尘的记忆。《珍档探秘》系列短视频的出现,照亮了城市里被遗忘的角落。经过修复的黑白影像与深情讲述,激发的不仅是怀旧情绪,更唤醒了一代人的拼搏精神。当华钢筹建的历史在屏幕重现,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过往,更是一种精神的接续传承。

黄石市作协主席荒湖认为,该系列短视频叙事新颖、易于接受,值得作家群体学习借鉴,他将带头学习地方历史并组织会员走进档案馆,从城市历史中汲取创作养分。

武汉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黄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罗日新说:“《珍档探秘》以创新形式成功为过去、现在架起了一座桥梁。它如一面棱镜,为文学创作折射出丰富的历史细节与人物光影,成为作家观察时代、汲取灵感的宝贵窗口。”

黄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远芳表示:“《珍档探秘》的实践表明,主旋律题材完全可以做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文艺工作者可从中汲取灵感和经验,创作更多展现黄石精神的时代佳作。”

当历史被赋予当代的表达,文化的生命力就会如泉水般奔涌。“时值黄石建市75周年,《珍档探秘》系列短视频的全网发布,正是一份特殊的城市贺礼。我们将尘封档案转化为生动影像,通过短视频、图书、二维码、U盘等多元载体,打造出可传播、可留存的城市文化名片,成为黄石向来宾推介的重要伴手礼。”陆柱国说。

这一系列举措,构建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新机制,打通了文化成果共享与文化教育入心的“最后一公里”,成功构建起档案资料向文化产品转型的新范式。这不仅提升了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更深度挖掘了这座城市的工业根魂与精神脊梁,为黄石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也为全国城市宣传教育品牌建设贡献了宝贵的黄石经验。(记者 万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