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从赣鄂湘三省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红色档案协同开发利用的必要性、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现状,探讨深度融合开发红色档案资源的有效路径,以期构建赣鄂湘三省区域红色档案文化同心圆,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区域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
关键词:赣鄂湘;红色档案;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发利用
赣鄂湘三省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同根同源,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交汇地,自古以来人口迁徙和经贸往来密切,在地理、行政区划、经济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近代工业摇篮—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建,使得三省的交通联系大为改善。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湘鄂赣边区建立的苏维埃红色政权,孕育的革命文化和苏区精神,增强了赣鄂湘“中三角”融合发展的文化自信。新中国成立后,三省多个城市成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加深了工业经济联络。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签署《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为三省实现历史性跨越、走向文化协同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三省红色档案资源协同开发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赣鄂湘三省协同开发红色档案的必要性
1.历史渊源。赣鄂湘三省地处中华腹地长江中游平原,有“一江两湖三名楼”(长江、洞庭湖、鄱阳湖、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拥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区位优势。三省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发源地,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首义之地。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拥有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三省档案部门保存的红色档案,或一脉相承,或相互印证,或互为补充,为协同开发红色档案资源提供原始凭证和源头活水。
2.政策依据。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四史教育专题档案资料库,传承红色基因”。湘鄂赣三省档案部门理应用好盘活红色档案资源,成为红色档案的开发者、利用者和传播者,推进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高度和交互度。
3.前期合作。2015年10月,赣鄂湘三省档案部门签订跨省域档案事业协作发展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组织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级档案部门,共同加强档案资料收集整合、联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协同培养档案专业人才,为长江中三角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优质档案工作服务。2016年,首届赣鄂湘档案编研高级研讨班在武汉大学开班。三省档案部门曾合编“赣鄂湘红军长征档案史料丛书”,为协同开发红色档案资源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
二、赣鄂湘三省省级档案馆红色档案开发现状
1.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情况。截至2023年底,江西省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1216卷,全部完成数字化加工,建立案卷级目录1216条,文件级目录42779条,形成“反腐倡廉”“选举制度”等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10余个。通过合作编研、名人建档、捐赠座谈会、口述历史采集等方式,将一批珍贵红色档案征集进馆,如征集江西英烈名录等,不断充实红色档案资源库;湖北省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1220卷,资料3000余册,建立了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上传4万余条数据。在湖北档案信息网上公开了湖北辛亥革命档案和湖北抗战损失档案专题目录。开展开国将军后代口述档案采集活动,对湖北籍开国将帅的生平等资料进行深度挖掘;湖南省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5019件,建成湖南政权建设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湖南档案专题数据库,上传目录数据37万余条、全文数据300余万页。广泛开展海外征集,多次赴俄罗斯收集中共早期湘籍赴苏人员档案。启动重大历史事件见证者、重大活动亲历者、重要人物口述档案记忆工程,抢救性完成部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口述历史的采集工作。
2.红色档案保管情况。江西省和湖南省分别出台了《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和《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从立法视域强化红色档案保护与管理。在红色档案实体和电子档案保管方面,赣鄂湘三省省级档案馆均坚持普查和保护先行,对全省红色档案资源进行了系统调研摸底和深度梳理归集,建立了全省红色档案资源目录数据库。江西省档案馆将红色档案全部实行封存保管,集中存放于特藏档案库房,配置了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恒温恒湿系统、专业除湿机及特制樟木柜等,切实筑牢红色档案安全防线;湖北省档案馆按全宗建立国家重点档案保健卡,对红色档案保存状况进行定期筛查和逐卷排查统计。按照重要程度,对红色档案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延长红色档案寿命;湖南省档案馆培养专业档案修复人才队伍,成立档案微生物实验室,综合运用传统档案修裱技术、现代高仿真复制技术和微生物研究技术,对保存的红色档案进行预防性、抢救性和再生性保护。
3.红色档案成果情况。一是撰写资政报告。赣鄂湘三省省级档案馆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以贴近中心工作、贴近服务民生、贴近社会热点为原则,积极编写档案资政参考,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襄政作用,多次获得省级领导的批示和肯定。二是举办档案展览。江西省档案馆积极传承红色基因,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先后举办了“江西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档案图片展”“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纪念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历史图片展”“红旗漫卷江西—革命历史档案文献展”等红色档案展览。在江西档案信息网开设了“初心耀征程—百件珍贵革命文物档案说江西”、“江河奔腾 红色追寻”—长江黄河流域红色珍档联展等5个虚拟展厅;湖北省档案馆举办“毛泽东手迹展”“湖北红色档案展”“红色美术精品展”等系列红色展陈,联合承办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开设了《辛亥革命图片展》《湖北抗战大型图片展》《红旗飘飘—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湖北红色档案文献展》等9个网上展厅;湖南省档案馆推出“光辉的足迹—喜迎十九大中共湖南省委档案图片展”“共和国不会忘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档案文献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档案陈列展”等展览。开设了抗日战争在湖南图片展、黄埔魂 中国心―黄埔军校档案史料展、湘魂―湖湘人杰与近现代中国等16个网上展览。三是出版编研成果。江西省档案馆出版了《南昌解放》《江西抗日战争档案史料汇编》《狼烟漫大地 烽火燃赣鄱—解码江西抗战历史记忆》《铁血破重围 壮举挽危澜—解码中央红军长征起始前后的历史记忆》和“中央苏区及周边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等红色档案书籍;湖北省档案馆编纂了《湖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湘鄂赣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历次代表大会选编》《美术经典中的百年党史》等系列红色书籍;湖南省档案馆编纂《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湖南档案选录》《湖南红色典藏》《洞庭湖档案系列丛书》《开国牺牲录》《红色家庭档案系列丛书》《毛泽东手迹故事(湖南篇)》等,成为展示湖湘文化、传递湖南声音的鲜活名片。
4.红色档案宣传情况。江西省档案馆开展的“档案里的江西故事”和“党的故事我来讲—江西省中小学生红色档案云课堂建设”活动入选江西正能量2023“五个十”网络精品。出台《江西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方案》,不断拓宽馆校合作渠道,通过共建德育教育基地、共建党史与思政教育基地,开启馆校合作新模式下的红色“走读课”;湖北省档案馆制作“档案里的党史故事”“100个湖北党史故事”“档案里的湖北答卷”等系列专题片,与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微纪录片《档案里的湖北籍开国将帅》。重磅推出“红色讲堂”系列宣讲活动,打响了“一库一展一讲一刊”(湖北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湖北红色档案展陈、红色讲堂、《档案记忆》杂志)“四个一”红色档案品牌;湖南省档案馆与湖南日报社联合推出60集《湖湘独一档·走近“镇馆之宝”》系列短视频栏目,推出10集《血色潇湘》电视专题片,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新湖南客户端等重要平台上线,获评“湖南省2022年度新闻奖特别奖”。与湖南日报、新湘评论等党报党刊合作开办“回望初心——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专栏,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赣鄂湘三省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均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深度挖掘与创新活化开发红色档案资源,形成了红色宣教知名品牌,但在区域红色档案协同开发利用方面,缺乏前瞻性思考、战略性规划和多维度合作,在红色档案的整合共享、专题研究的纵深延展、长效机制的搭建等方面有待深化拓展,以开启赣鄂湘区域档案事业协同发展新篇章。
三、赣鄂湘三省协同开发红色档案资源可行性路径
(一)整合红色档案资源建设
红色档案属于“高龄卷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分散性,多形成于战争年代,散布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机构中。红色档案的分散保藏,割裂了红色档案的历史脉络和层次关系,难以系统揭示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和历史事件的全貌,制约革命历史资料的补遗及档案资料的体系化编纂。优化配置红色档案资源,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面整合梳理赣鄂湘三省红色档案资源,做精做专做强红色档案资源宝库。一是明确红色档案概念。理清红色档案的内涵和外延,区分革命历史档案、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等概念,形成科学统一和被广泛接受的认知,对红色档案进行严格筛选判定和价值分析,通过法治手段切实管好用好红色档案资源。二是加强整体规划管理。研究编制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和保护利用的整体规划,制定全面的、长远的工作重点与目标,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全面摸清三省红色档案数量、门类、整理、保管保护、数字化和开发利用等情况,多途径征集物质类和非物质类(如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红色戏剧等)红色档案资源,实行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建立红色档案数据仓储。三是签订共享开发协议。签订红色档案共享开发利用协议,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工作机构和经费,合作开发档案文化精品,推进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等,形成红色档案长效合作机制。如长江中游三省联合举办的第17个国际档案日主题活动在湖北黄石召开,三省共同签订了红色档案共享开发利用协议,形成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档案首批联合目录,召开了高规格的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达成了在档案征集、编研、展览、文化宣传等方面深度合作的共识。
(二)统一红色档案数据标准
赣鄂湘三省红色档案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需打破数据藩篱,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提升红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一是建立规范的红色档案专题资源分类体系。明确各门类红色档案的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形成科学有序的红色档案资源体系。二是加快红色档案数字化进程。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的要求,加速度推进红色档案数字化加工。严格对照《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档案著录规则》(DA/T18-2022)《革命历史档案著录细则》等,把好档案数据质量关,编制统一的红色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和全文数据格式,形成红色档案元数据标准和档案数据库建设规范,建立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实现红色档案资源跨馆跨省共享利用。三是推进红色档案数据化建设。提升档案全文检索质效,赋能智慧检索、智慧编研、智慧馆库建设,拓展红色档案数智建设广阔空间。运用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档案服务技术,将反映同一内容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关联和聚合,实现跨全宗、跨馆的红色档案人、事、物等深层次档案数据细颗粒度的组织开发,实现红色档案内容层面的“跨界合作”,促进区域红色档案信息的智能化分析挖掘,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三)提升红色档案服务质效
加强赣鄂湘红色档案管理机构之间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联动机制,推动条块结合,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格局,实现跨地域间的信息互通、业务协同、成果共享。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三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统筹各级各类红色档案管理机构,强化业务合作,破除区域、部门、行业限制,实行优势互补,形成多途径、多层次、多方式的协同合作机制。二是稳慎推进开放审核。守好安全和保密底线,建立健全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开放审核,推进无纸化在线开放审核,提高开放审核质效,打破红色档案利用服务壁垒,依法依规有序开放红色档案资源。三是搭建共享利用平台。明确红色档案共享的标准、范围、途径和模式,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和数据安全,建立赣鄂湘区域性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和掌上查档服务平台。为利用者提供在线、跨馆、异地、开放红色档案查询服务,实现区域间和手机端红色档案数字资源远程共享,使赣鄂湘三省红色档案协同开发利用步入智能化发展快车道。
(四)打造红色档案精品力作
赣鄂湘三省红色档案管理部门共同开发有深度、有高度、有内涵的红色档案文化精品,用好用活红色档案“精神富矿”,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红色档案保护与开发。一是建立红色档案专家库。培养既了解档案工作、党史脉络又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档案人才,通过开展合作培训、互访交流、派驻学习等形式,强化红色档案人才队伍培养。建立三省红色档案专家库,充分借智借力,深化红色档案理论和实践研究。二是开办红色档案精品展陈。实行馆际合作,精选主题,联合打造线上红色档案虚拟展览馆,以实时互动、立体生动的方式让公众随时随地可以“一览众馆”。充分运用AR/VR全景技术实现实地展览场景的360度全视角复刻或通过背景音乐、AI 语音以及智能导览、在线漫游等工具,营造视听、触觉、感知多层次的沉浸式观展氛围,增强展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形成红色档案展陈传播的聚合和辐射效应。三是推出档案编研力作。在红色档案重大选题项目方面,实行高位推动,整合区域内各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编研与考究,强化史论结合,注重专题研究的精深度,联合打造有深度、有分量、有温度的档案编研成果。四是研发红色档案文创产品。协同开发兼具创意性和实用性的赣鄂湘档案文创系列产品,形成红色档案独特LOGO,将红色档案资源的文化属性与商业属性相结合,通过变革与创新,提升红色档案文化的转化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联动宣传红色档案文化
充分借助新媒体传播的时与势,发挥主流媒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协同联动打造立体多元的红色档案文化传播体系。一是解锁红色档案传播的流量密码。通过开展红领巾读档、拍摄短视频、红色宣讲“六进”等方式,打造网络爆款红色宣教经典品牌,采取交互性强、传播范围广的宣传形式,推进红色教育走深走实又走心。如黄石市档案馆精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通过“报、网、端、微、屏”等多元宣传矩阵,自开播以来全网点击量超5000万次以上,以专业的团队、优质的内容和新颖的传播方式,成为湖北省党史学习教育的知名品牌。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制作了手语版、藏语版、电影版视频。开展红色档案“七进”活动,现场集中观看人数超50万,典型经验被中宣部党建网、中国档案报等宣传推广。二是优化红色档案技术驱动路径。利用虚拟现实、3D、影视快闪等技术方式,推动红色档案文化内容可视化呈现,构建“馆内馆外结合、线上线下互动、多种媒体融合”的红色档案文化宣教新格局,对红色文化进行多角度诠释和全景式呈现,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与吸引力。三是深化红色档案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挥红色档案在红色旅游开发中的原始史料价值,联合打造红色旅游和红色研学路线,做优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赣鄂湘红色文化传播和区域文旅经济一体化发展。四是构建红色档案联动宣传机制。联合多元主体力量,融合多样联动模式,借助数智技术应用优势,将红色档案传播触角无限延伸。如黄石市档案馆制作的《红色记忆—英勇的红三军团》短视频在湘鄂赣陕等地常态化同步推广,被中国档案报、学习强国等30多家媒体宣传,全网累计点击量超过200万人次,力争打造全国性党史宣教品牌,是档案部门推动红色档案资源区域性、多方位、深层次开发融合的生动实践。
赣鄂湘三省红色档案资源协同开发利用,既要谋划长远,又要立足当下,在求同存异、互惠互享中,联合打造红色档案建设高地、宣传高地和开发高地。不断深化拓展档案领域创新合作实践,推动形成区域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样板,全面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档案部门力量。(作者系黄石市档案馆干部)
参考文献:
[1]张辉华.四川红色档案保护开发与传承解剖式调研报告[J].四川档案,2023(4).
[2]赵雪芹,李金璐.我国红色档案数字叙事研究—基于省级综合档案馆门户网站的调查分析[J].档案与建设,2023(6).
[3]黄夏基,卢泽蓉.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优化路径—以31个省级综合档案馆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3(2).
[4]杨帆.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档案开发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北京档案,2023(5).
[5]朱彤,王兴广,唐懿飞.新时代我国红色档案管理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J].档案学通讯,2024(1).
[6]王海燕,赵力华,宋鑫娜.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红色档案内容、特点及价值分析[J].北京档案,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