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史志文化 > 珍档探秘

珍档探秘

《湖北日报》刊发|《珍档探秘》:以城叙事 以史铸魂

发布时间:2025-08-22  来源:湖北日报   

编者按:


黄石市档案馆制作的《珍档探秘》自推出后,便迅速引发全国瞩目,获新华社客户端、《中国档案报》等近40家新媒体平台与官方网站广泛转载推荐,全网累计播放量现已突破2000万人次,且深受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等海外观众的好评,成为现象级的档案文化传播范例。该节目的创新做法激发了各地专家、学者和群众的情感共鸣。8月22日,《湖北日报》刊载了楚舒所撰写的《〈珍档探秘〉:以城叙事 以史铸魂》一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为撬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传播的逻辑始终在变化。

远古的祖先,经历了口口相传、结绳记事到创建文字、铭石镂金,而我们遇到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演变,下一辈则迈向了“数与网”“云与端”,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关注力稀缺的时代。

档案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印记。在这个时代,地方档案馆如何让尘封的档案走出库房、走进公众视野?

黄石市档案馆推出的《珍档探秘——档案背后的黄石近现代史》系列短视频,给出了生动答案。10集短视频以“档案为钥、故事为桥”,通过创新叙事与传播手段,将黄石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浓缩于每集10分钟的光影之中,不仅创造了地方档案传播的“流量奇迹”,更构建了城市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深度对话。

一城山水半城诗,烟火人家越千年。在“金道锡行”的古代物资转运网络中,黄石大冶的铜、锡、黄金等资源早已走向了全国、全世界。铜绿山、黄石港、石灰窑,这些独特的地名,镌刻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黄石是一座独特的工业城市。从“青铜故里、矿冶之都”,到近代工业重镇、新中国”工业粮仓”,再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具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讲好黄石故事,也就是讲好湖北故事、长江故事、中国故事。

《珍档探秘》勾勒出黄石作为工业之城的成长轨迹:张之洞湖北新政开启工业化序幕,汉冶萍公司奠定“钢铁摇篮”地位,抗战时期工业西迁,新中国成立后“特钢长子”崛起。

工业精神是这座崭新城市的灵魂和脊梁。“本土工业精神早已浸入到黄石的土壤里,洋务运动时期在黄石创办的厂矿企业,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历史变迁后,大部分都存活了下来,如今分厂遍布全国乃至全球。”

在第八集《黄石市的建立》中,华新水泥厂的“宝塔牌”水泥获得国际奖项的档案,与今日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形成时空对话;第六集对华钢变迁的梳理,则揭示了黄石从“华中钢铁中心”到“特钢基地”的转型智慧。对工业历史的创造性转化,让“青铜故里、矿冶之都”的城市名片有了厚度与温度。

《珍档探秘》“以城叙事、以史铸魂”的创作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系列片精选的档案既有“国家叙事”的宏大(如毛主席视察黄石的照片),也有“个体记忆”的细腻(如王雪儿捐银镯支援前线的细节)。

在第九集中,建市仅四个月的黄石,便捐献了可购买四架战斗机的款项、筹集了45亿元(旧币)的捐款、动员了5000多名青年奔赴前线。朝鲜大使馆感谢信与这些数字形成强烈共鸣,让观众真切体会到黄石人民的家国担当。

档案的生命力,永远在于与时代的共振中焕发新生。

《珍档探秘——档案背后的黄石近现代史》融合档案、影像、口述、专家点评等多种元素,构建了“短视频+全媒体”的矩阵传播模式。通过“报、网、端、微、屏”多平台分发,实现了从“档案库”到“百姓家”的跨越,未来将作品纳入全市”大思政课”体系,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珍档探秘》的实践为地方档案资源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能成为文化传播的“流量入口”;

历史叙事不必依赖于宏大说教,微观的个体命运,更能引发情感共鸣;

地方文化传播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坚守历史真实性,又要善用新媒体传播方法,尤其是要激发“刷屏”“出圈”的澎湃动力。

在黄石建市75周年之际,策划推出《珍档探秘》,是献给这座城市的最好礼物。回顾过去,守望未来,它将作为值得铭记的名片而永远流传。

历史的意义,在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回望,重塑我们自身,走向更好的未来。

作为资源重镇、文化重镇、生态福地,黄石还有很多传奇故事需要创新性挖掘,期望更多类似《珍档探秘》城市叙事好作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