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环亲邀黄石京剧团赴津门献艺回忆
刘元成
黄石京剧团成立于1956年,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剧团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我们就提出黄石京剧团要“走上荧屏,走进都市,走出国门”三步走的目标,不久,就碰上了一个机会,就是198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奖赛,经过精心准备,我们剧团顺利地在湖北省区的复赛中取得了武生组的第一名。进京决赛前,省委书记关广富亲切接见了获得第一名的剧团成员桂汉庆,并且鼓励我们好好准备,预祝我们取得好的成绩。1987年11月7日,桂汉庆不负众望,以9.98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的最佳表演奖,我们当天就收到了黄石市委、市政府的贺电。地方剧团获得全国比赛的最佳奖实属不易。一时间,全国各大报刊都前来采访,《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中国文化报》《戏剧报》等媒体纷纷涌向黄石采访报道。随后,剧团又在北京中和剧场分台表演了《闹龙宫》《打焦赞》《贵妃醉酒》等剧目,戏剧知名人士曹禺观看演出后,特别挥笔为我们写下了“黄石儿女十六七,鳌头占尽世无匹”的题词。
这样,剧团一下子就打开了知名度,邀约演出函络绎不绝,刚刚答应参加1988年元旦上海市举办的“南北优秀青年演员交流演出”,12月22日,团里又有幸收到天津电视台的邀请函——邀请黄石京剧团参加天津电视台文艺台建台一周年台庆电视文艺晚会。来电者在电话中特别强调是市长李瑞环亲自安排邀请的。我们当即将此事向上级作了汇报。黄石市委、市政府对此次活动极为重视,第二天黄石新闻媒体也及时作了报道。剧团党支部和团支部层层动员,分部门作出了周密安排。对此次赴津,除了要圆满完成台庆晚会演出任务外,我们还安排了三场商业演出。考虑到天津是京剧发源地之一,京剧人才云集,也是文化氛围浓、城市文明程度高的大都市,我们更想借此机会,让全团演职员工去那里看看,以增强对京剧事业的热爱和发展繁荣京剧的责任感。我们及时把这些想法和安排向天津电视台作了通报,得到了他们的认可。随后我们就按此方案,紧锣密鼓地开始部署运作。
真是好事多磨难呀!就在12月24日上午,我们将服装、道具送上火车托运之后,下午4时许,接到天津台一负责同志打来的电话,说天津台只能免费安排我们30个人到天津。这一变故,真使我们始料不及,而赴津演出的时间又这么接近了,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无法作出交待。当我在电话中重申我们原商定意见、强调产生变故后的诸多难处并请他们理解无果时,我的心一下子冷了半截,犹如被三九天的一盆冷水浇到了冰点……稍稍恢复平静后,我把这事暂时隐瞒了下来,急匆匆地回到家中。我担心在团里控制不住自己,从语言表情上流露出来,让大家知道了引起情绪波动和不必要的麻烦。在家里,我静静地思考着,想到我们这些年一些成功的做法不就是善于抓住机遇、找切入口、变不利为有利吗?想到这里,我突然产生了直接给李市长打电话的想法。但仔细一想:电话号码怎么来,打通了电话又怎么讲……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第二天,天还未大亮,我就到了剧团,想早点见到班子里的几位同志,告诉他们给李市长打电话的想法,听听他们的意见,并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没想到大家的意见很一致,非常赞同。有了大家的支持,我的勇气和信心就足了,先前压在心头的“小人物”、“小单位”的胆怯心里减去了一半。于是,大家难熬地等到了8点钟,开始向黄石邮局查询电话号码。查号台的工作人员说:这事要向上级请示。一会儿查号台的领导就回话说:“李瑞环同志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他的电话号码是保密的,按规定你们这个电话不能打,电话号码更不能告诉你们。”这下可犯大难了,但我深信只要我们不放弃,树立信心,继续努力,定能改变窘况,会时来运转的。果不其然,时任剧团副团长的金国光通过邮局一位京剧票友罗桃国师傅很快找到了电话号码。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罗师傅为我们如愿以偿进津演出铺上了第一块红地毯。电话先打到李市长办公室、家里,都没人接(因这天是星期天)。随即我又将电话打到市委值班室,值班室很快将电话转到秘书二处,二处副处长高强听完我们的叙说后,非常理解地对我说:“如果是李市长邀请你们来的,那没事,没事。我即刻向李市长汇报,9点钟我给你回话。”听了高处长的电话,我十分感动。在等回话时,我心里仍有些不踏实,就又给李市长发了一封电报:“尊敬的李市长,应您的邀请,我团即将启程赴津参加贵市电视台文艺台的台庆演出,但昨天下午突然接到贵台的电告,要求来津人员限30人。我们考虑到演出质量,需原班人员参加,约70人(含后台、乐队、舞美等),现服装道具已登车运出,如贵台接待不便,其超过人数费用由我们自理。此要求请您应允,也请电视台领导谅解。”不到9点钟,高处长就打来电话说:“与李市长联系上了,李市长热情欢迎你们来,来多少人按你们原商定人数定,并预祝你们演出成功。”高处长还说:“你们就放心地来吧,按你们的要求,我们已告知电视台,一切电视台都会安排好的,如还有什么要求除直接与电视台联系外,也可以找我。”听了这个答复,大家兴奋极了,我当时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一个小变故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天津市领导的平易近人,天津市群众的热情诚恳,尤其是他们快速诚信的工作效率,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对天津之行也就更加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12月27日,剧团怀着喜悦和感激的心情,决心不负黄石人民的重托,出师启程赴津了。黄石市委、市政府为表达黄石人民、黄石文艺界对李市长及天津电视台盛情邀请的重视,特指派时任中共黄石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北桂率队进津。第二天下午4时许,我们顺利到达天津。一出站台口,天津电视台的领导就迎了上来,将我们送上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交通车,直接将我们送至接风的餐厅。一进餐厅我就听到有人在高声重复地喊着:“哪位是刘元成团长?哪位是刘元成团长?”从他的喊声中,我琢磨出一种深藏的含义……
接风宴后,当晚我们就去演出剧场看台,准备安排第二天上午装台。这一看让我们大吃一惊,台上空空如也,几天前就运出的东西怎么还没到呢?通过逐一查询,才知将东西错发到了天津西站。在剧场的协助下,我们当即找汽车搬运。东西拖到剧场,已过零点了。管钥匙的同志住得较远,大门无法打开。我们只好组织大家搭人梯翻院墙进场,面对近4米高的院墙、50多件(箱)服装、道具、布景,我们花了近两个小时才陆续搬进剧场。全部搬完,已是凌晨2点多了。在搬运最犯困、最劳累时,为给大家解乏,我逗趣地说:“今天的事又一次印证了‘好事多磨难’啊,这是老天爷有意要教会我们在劳其筋骨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你们看,今晚的辛苦付出,不是让我们争取到了明天上午装台(灯光、布景),下午走台(确定演员在舞台的位置),晚上演出的时间吗?这一番化险为夷后的欣喜愉悦真是胜过了解乏的美酒佳肴呀!”
12月30日,我们为天津文艺台建台一周年台庆的祝贺专场演出,在工人文化宫大剧场举行,剧团每个演职员都怀着对台庆的深情祝贺和对主办方对我们高礼数接待的感激之情,满怀激情地投入演出,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演出一结束,我们又受到天津《今晚报》的邀请,参加4天后在体育馆举行的天津市第三届《今晚之歌》大型演出活动。面对盛情邀请,为减轻对方的接待压力,我们只留下了21人,大部分人员及时返回了黄石。
我们剩余的21人在天津迎来了新的一年。元月3日,我们在天津体育馆与加拿大、河北、安徽等国内外文艺团体同台演出,我们演出的是《闹龙宫》,因为有前几场演出的良好铺垫,演出现场反响尤为火爆,特受欢迎,极受追捧。
后来的商演也十分成功。在1800人坐席的大剧场里,上座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四个小折子戏(《闹龙宫》《盗仙草》《打焦赞》《挡马》)连演三场不换戏,观众仍好评如潮,热情不减,票界呼声越来越高。一位名家说:在天津这个京剧窝子里,你们的演出可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我说:我们是用真心真情在天津这片京剧沃土里接上了地气,创造了京剧事业的“天、地、人和”的美妙协奏曲。
在等候演出期间,正好给了我们联系李市长接见的充裕时间。经高处长联系,李市长接见一事,第二天就定了下来,只是具体时间要看李市长的下周安排。我们也不失时机地将剧团1986年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中顾委副主任宋任穷等及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省长郭振乾等领导及曹禺、郭玉昆、关正明等名家接见的照片和《中国戏剧》上发表的文章精心编辑成册,请高处长转交李市长,为接见做铺垫。经多次联系,李市长何时接见我们终于在元月3日下午正式定了下来,接见拟定4日上午8时,在天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4日早上5时30分,天下着大雪,市委安排的专车来到宾馆接我们。到老干部活动中心大门口时,一位原在黄石江北红莲部队任过领导的老乡(时任天津市委接待处副处长),站在门口雪地上等着我们。他高高地举着双手,使劲挥舞着,并扯起嗓门大声地告诉我们,接见地点改在市领导接见外宾的贵宾处。后来我们才知道,正是这位副处长申请才做出了调整,可见这位老乡念家乡情,记家乡亲。车到贵宾处,天津市委宣传部、文化局、电视台、《今晚报》及文艺界、新闻界的领导都等候在那里。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们,接见时间在一刻钟左右,之后李市长还要参加另一个会议。
8时整,李市长准时来了。接待人员忙安排桂汉庆、我、金国光坐在李市长身边。我们觉得不合适,便再三谦让。这时在场的一位负责同志说,今天是李市长接见你们,不要客气。我们只得听从安排,天津市各方面的领导在下边依次而坐。大家刚一落座,李市长就很亲和地谈开了。他首先谈到了湖北武汉的杨小楼、高盛麟等名家和武汉市京剧团当年的兴旺景象,接着询问了我们在津的演出、生活情况。他特别热情地赞扬了我们团的桂汉庆和一批青年演员,勉励我们要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中途我们也礼节性地转达了我们省市领导对李市长的问候。最后我们请李市长为我们题词。李市长当即提笔写道:
京剧是祖国的瑰宝,我们应当继承它、发扬他,在这项事业中,青年负有特殊的使命。
李瑞环
一九八八年一月四日
写完题词后,李市长再次询问我们还有什么要求,他嘱咐在场的天津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安排我们到市里去游览一下。接见进行了40多分钟,大大超出了原定的15分钟。李市长的接见使我们深感荣幸,给了我们莫大的鞭策和激励,为我们的天津之行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接见厅出来,天空已放晴。我们坐上专车,参观了外环的高架桥等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开拓了眼界,享受了高规格接见的荣耀和快乐。李市长接见的第二天,《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都对此事作了报道。第三天,湖北的报纸、电视台也作了报道。5日下午,剧团最后一批人员回到了黄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领导、剧团留守人员以及先期回黄石的同志都到车站迎接。当我们一走下火车,先期返回的李北桂同志就大步走上前来与大家一一握手。他高声向大家说:“欢迎你们凯旋归来!李市长接见你们,我从报纸广播中早看到了、听到了!好样的,你们成功了!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黄石争光。”
这次剧团天津之行,是我们继进中南海演出之后,全团人员的第二次北上,它所取得的成绩和产生的影响一时在圈内外传为佳话。更为我团走进上海,南下深圳、海南参加节庆演出和日后到苏州、常州、镇江、常熟、丁山等地进行商业巡演,打开了局面,积累了经验。1989年、1990年,剧团应邀出访芬兰、西班牙两国,演出非常成功,获得满堂喝彩,实现了当初我们提出的黄石京剧团“三步走”的目标。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20世纪80年代,黄石京剧团的成功离不开剧团全体成员的辛勤努力,是他们在艺术上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超越,才为黄石京剧团声名远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离不开剧团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是剧团一班人开拓创新,秉承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就保持的敢想、敢闯、敢拼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勇于作为,才助推了黄石京剧团走出黄石,走向世界,开创了戏剧团体走出国门的先例,为黄石的历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作者简介
1938年生于湖北大冶,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起,先后任黄石市汉剧团、京剧团副团长、团长、书记、团长。1988年10月后,任黄石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1998年退休。退休后担任黄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来源:《黄石口述史》(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