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超:龙卷风卷出来的扶贫故事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许多事情,但大多数都是如过眼烟云,随着时间的流逝就烟消云散。然而,总有那么几件事让你刻骨铭心,久久不能忘怀,以至于几十年后,还有一种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我今天要讲的一个26年前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和一场龙卷风有关,我们就把这个故事的标题叫做“龙卷风卷出来的扶贫故事”吧。
在1996年年底,阳新县被正式划归黄石市管辖。这一变革,对于黄石而言是一件大事,大大扩展了黄石的发展空间,增强了黄石的经济实力,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阳新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黄石如何帮助阳新县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加速发展的新轨道,更好地实现与黄石市的全面融合,是新接受阳新县的黄石市领导面前一个十分紧迫而严峻的问题。
1997年初,黄石市委书记吴华品亲自带队,前往阳新办理交接事宜,并着手考虑如何帮助阳新摆脱贫困的问题。到了5月,市委决定派遣若干支扶贫工作队,前往阳新各个乡镇进行全面帮扶,我们市委办公室系统被安排到王英乡扶贫。一起参加对王英乡帮扶的单位有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委政研室、大冶铁矿、国税局、工商银行、邮电局、港务局等单位。后来,湖北师范学院,市委党校也纳入到帮扶单位的行列里来。
那时的我,作为市委副秘书长,具体负责扶贫工作,有幸参与了这次扶贫工作。1997年我们派出的第一支工作队的队长是当时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江进同志,他们较好的完成了第一年的扶贫工作。第二年工作队的队长是市委政研室副主任许卫同志。1998年3月的一个雨天,我和第二批工作队的同志们一起乘坐越野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将扶贫工作队送到了王英乡附坝村。到村里以后,乡村两级为新来的工作队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会,大家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我记得当时许卫同志还念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告别张茵离家离子离别亲切切”,下联是“来到王英入乡入俗扶贫意更浓”。他爱人的名字叫张茵,扶贫的地方叫王英,很有缘分。就这样,工作队就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在附坝村,一个小组在泉丰村住了下来。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许卫和他的队员们轻松地完成任务,很快就有一场严峻的考验摆在他们面前。一个月后,也就是4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从王英水库西南侧的东源乡湖口袭来,风速19.6米/秒,沿湖面自西向东横扫王英乡13个村子,外围2尺粗的杉树被拦腰吹断,全乡倒房310间,9100平方米。其中校舍40间,1200平方米。伤亡65人,其中重伤16人,更有3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牲畜损失310头。
受灾的当天许卫同志就给我打电话报告那里的灾情。我感到事态严重,立即向市委秘书长孙永平同志报告,他让我尽快赶到王英,全权处理救灾的事宜。我立即与阳新县的领导取得了联系,第二天清晨,我冒着细雨,驱车前往王英查看灾情。同行的还有阳新县委的胡书记。
当我们抵达王英时,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满目疮痍,大片的房屋破败不堪。一间间倒塌和被掀开屋顶的房子让我们感到震惊。我们到乡卫生院看望了伤员;又来到王英中学,只见学生宿舍屋顶几乎被掀开,雨水直接流到房子里。四五十个学生挤一个简易大通铺上,那个通铺也不是正规的床,是把歪歪扭扭的木头架起来,把山上的毛竹刨开,把刨开的毛竹片子铺到上面,就这样一个所谓的简易的床。床头摆放着装有发臭的咸菜罐头瓶子,孩子们就吃那些东西。我们查看了一个叫于合德的受灾户,他是个残疾人,家里的房子倒了三分之二,锅灶都被砸了,家里已经断顿。
离开于合德家,我们前往了受灾最严重的家庭进行慰问。那天的龙卷风,在湖上掀翻了一条高山村的木船,船上10名农民全部落水,死亡3人。这三个人其中有两个人是一家人,一个 73 岁的老爷爷和一个 48 岁的中年男人,他们是一对父子。家里仅剩下一个75岁的老奶奶和一个5岁的小孙女。这一家人就住在湖中间的一个小岛上,我们需要乘坐机帆船过去。
听村里人介绍,在一些年前,省委办公厅就在王英乡帮扶,他们按照一个岛上一户人家,一条船,一栋房子,一片桔园的模式对村民进行安置,这个岛上就住着这个遇难者的一家人。我们乘坐机帆船,穿过宽阔的湖面,我在船上远远地看到了,湖中央有四五条船,船上的人用绑着铁钩的长篙在水里打捞遇难者的遗体,细雨蒙蒙的天气下,浩大的湖面一片苍茫,这个画面让我心中充满了沉重与苍凉。
当我们抵达小岛,机帆船的发动机刚一停下,就从远方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哭喊声,哭声是那样的凄惨,那样悲切。她就是遇难老爷爷和中年人的家属。我们循声而去,来到了她的家中。
一进门,只看见一个老太太坐在小竹椅上哭嚎,满是皱纹的脸上挂满了泪痕,透射出生活的沧桑,满头的白发披散在肩头,她哭天喊地,顿足捶胸,显得格外悲哀和无助。是啊,家里的两个男人就这样突然都没了,家里的顶梁柱都倒了,对于这个家来说是天塌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这一老一小在这个孤岛上怎么活啊?难怪老太太是那样的悲痛欲绝。她的旁边木然地站着一个小女孩,她呆呆地看着我们,似乎并不明白家里发生了什么。她就是这个家的小孙女。
村里的干部向老太太介绍说,“这是黄石市委的王副秘书长,这是阳新县委的胡书记,他们来看您了。”听到这话后,老太太突然止住了哭喊,扑通一下跪在我们面前,我们连忙把老太太搀扶起来坐在椅子上,安慰她说,“我们就是受党和政府组织委托来帮你解决困难的,您慢慢说”。这时老太太说出了一句让我铭记终生的话,就是这样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在她家里遇到这样天大的困难的时候,她说:“我们家什么依靠都没有了,只有靠你们共产党了。”
听到这句话,在我心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这句话,简单而深刻,它让我真正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当我们的人民群众在他们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他们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共产党。
多年后,我在黄石水上莲花剧院,市委举办的一次全市村干部、社区干部培训班上讲课时,再次讲述了这个故事。当我说出老太太的那句话时,上千人的会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这个老奶奶的家庭还有另一个故事。她那位在这场龙卷风中不幸离世的丈夫,曾在解放前当过私塾先生。老爷爷的一生历经坎坷,文化大革命时因出身不好,经常被抓去批斗,他就逃到幕埠山里面去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被乡亲们从大山里找回。刚找回来的时候,头发胡须都有尺把长,真不知道那些年他独自在大山里是怎么活下来的。后来又因为家庭条件一直不好,唯一的儿子也未能成婚。而这个孙女,是意外捡到的。
那是五年前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整个岛上只有他们一户人家。夜半更深,万籁俱寂,突然,他们听到了一个小女孩的哭声,打开门一看,家门口放了一个箩筐,筐里装了一个小女孩,在寒风中大声哭泣。他们往湖面看去,只见那黑幽幽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吱吱呀呀的远去,这大概就是扔孩子的人家。这个女孩的意外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和希望,一家人老少三代和和美美地在岛上生活,希冀着日子越过越好。然而,就是这场龙卷风,不仅卷走了家里的两个男人,也卷走了她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在与老奶奶交谈后,我和县乡的领导商量,不能让她们再住在这个孤岛上了,最好把她们送到县里的福利院去。县委书记当场表示,会与乡里商量,妥善安顿她们,你就放心吧。
离开小岛后,告别了县乡干部,我决定在这里住一个晚上,和工作队的同志深入地交流一下。我和许卫同志来到了泉丰村的工作队驻地。这是借住当地农民的一栋房子,在这里,我们听取了工作队的情况汇报,并与村里的干部进行了座谈。从村干部的口中,我得知了这里的贫困程度远超出我的想象。村支书说,“有一个五保户,家里只剩下一升米,他舍不得吃,就把这升米供在桌子上看着,躺在床上尽量不活动,以减少食物的消耗。”听到这句话,让我火冒三丈,我立即批评村里的书记:“这样的话你也好意思说,我们的工作队在这里,还有党和政府,要是真的饿死了人怎么得了,你怎么不向工作队报告呢?”村支书解释说,“年年到这个春荒的时候都缺粮食”。我说,“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绝不能让乡亲们没有饭吃。”我和许卫同志商量,我赶回市里,尽快动员帮扶单位筹集一些粮食和资金来帮助王英受灾的村民们度过春荒,恢复倒塌的房子。
那天晚上,我在工作队吃了晚饭。由于王英乡里没有卖菜的地方,工作队每个星期都要走几十里山路到三溪镇去买菜。那一天,他们几乎是把一个星期的菜都做给我吃了。晚上,我住在乡里一间摆了两张床的小屋里。在王英乡,用的电都是靠水库电站发的电,因为现在还不是丰水期,电站发电时间有限,整个王英乡每天晚上只有七点到九点,电站发两个小时的电。但为了迎接我,乡里特意与电站沟通,破例发了一晚上的电,这让我深感愧疚,也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然而,那一晚我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学校里条件恶劣的学生寝室、那倒了大半房子的残疾人、那老奶奶哭天喊地的声音以及五保老人饿着肚子看着那一升米的画面。这些场景交织在一起,让我心情无法平静。
半夜时分,我起床走到院子里。一轮明月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田野里青蛙的鸣叫此起彼伏,湖对岸的高山在月光下勾勒出伟岸的轮廓,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然而,这与我白天所看到的情景却是如此的不相容。我回到房间里,把本子放在膝盖上,决定把今天的事情写下来。我想把这份感动和责任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和我一起感受这个故事背后的深情与担当。写着写着,远方村里的雄鸡开始啼鸣了,随着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渐渐照亮天际,我迅速与司机小潘踏上了归途。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驱使我必须尽快行动起来,为王英乡的灾民们争取到更多的援助。
在路上,我首先给孙秘书长打了电话,报告了在王英了解到情况,并说了我将组织所有帮扶单位一起来筹集资金和物资的想法。他对我的想法都表示同意,让我放手去做。
我拨通了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王世恩同志的电话说:“世恩,你立刻通知所有对口扶贫王英乡的单位领导,再加上财政局、粮食局、民政局的相关领导,九点钟以前让他们在市委会议室等我,我们要开一个紧急会议。”世恩主任说,“好,我马上通知”。今天再说起这件事,我十分怀念我的好友王世恩,他在后面的一场车祸中早早的就去世了。当年,我们既是同事,工作配合得十分默契;我们又是邻居,他就住在我的楼上,真可惜他英年早逝了。
那时的道路崎岖狭窄,驱车前行异常艰难。王英乡当时全乡仅有一部老旧的摇把电话,没有一条街道,更别提柏油马路了。然而,正是这样的地方,昨天却给了我无尽的震撼与感动。
经过漫长的车程,我终于回到市里,也没有吃早饭,径直来到市委四楼会议室。此时,参会的同志们已经悉数到场,他们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到来。我无暇喘息,直接走到座位前坐下,用略显沙哑的声音说道:“同志们,不好意思,紧急召集大家来开个会。”
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我说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于是,我讲述了昨天在王英乡所经历的一切:老奶奶的哭诉、五保户的困境、成片倒塌的房子,工作队的艰辛……每一个细节都生动而具体,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不仅打动了会场上的所有人,我自己也感到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
听完我的讲述,会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几分钟后,大冶铁矿的领导率先打破了沉默:“王副秘书长,故事我们听了,你需要我们做什么?”我回答:“我就要你们这一句话!”
灾情严重,刻不容缓。房子需要修缮,粮食需要补充,伤员需要救治。然而,我们工作队资金有限,王英乡又是全国重点贫困县阳新县下的重点贫困乡。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该如何是好?唯有一条就是迅速动员帮扶单位的所有干部职工伸出援手,献出爱心,尽快筹集一批资金粮食和物资给他们送过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座的各单位领导纷纷表态支持。他们说:“秘书长,你说我们该做什么?”于是,我详细布置了筹集粮食、资金、衣物等生活用品的方案,一一作了安排。各帮扶单位的领导纷纷表态一定会迅速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完成分配给他们的任务。财政局、粮食局和民政局的领导也表示回去商量,尽力帮助解决问题。
这时,我和许卫同志商量,你们工作队,这时要兵分两路,一路在乡里和乡村两级干部一起逐家逐户摸清受灾和缺粮食的情况,拿出帮扶清单;一路回到市里来,到各个帮扶单位去督促落实资金和物资筹集的情况。
这次会议后,各帮扶单位纷纷行动起来,动员干部职工捐款捐物,一股爱心的暖流在所有帮扶单位干部职工、教师学生心中涌动。湖北师范学院是当年刚纳入王英乡帮扶单位的,他们不仅组织教职工捐款捐物,而且组织了全校的学生捐款捐物。市委党校也是当年新参加进来的,他们不仅组织教职工捐款捐物,还把在党校学习的学员也发动起来了。市港务局是一个困难企业,但干部职工克服困难积极奉献爱心。在市委机关,市委领导都率先捐款。市财政局专门安排了专项资金,市民政局安排了一批救灾物资,市粮食局赊销了两万斤大米。大冶铁矿的千名职工慷慨解囊,表现出工人阶级对农民兄弟的一片爱心。即便不是对口帮扶单位的亚光公司也捐出了几万元。如此等等,大灾面前有大爱,真是叫人感动。许卫和工作队的同志一家家单位跑,一家家去督促和落实。在王英的队员们也和乡村两级干部摸清了需要帮扶的受灾户的底数,编出了资金物资和粮食的发放清单。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多星期时间,我们就筹集到了2万斤粮食、7.5万块现金和3卡车的衣物用品。另外,市财政专项救灾款和一些单位的捐款由单位直接转账到王英乡的账户里,没有计算在内。
4月21日,由市委领导亲自带队,我们带着五辆大卡车前往王英乡。其中两辆满载着粮食,另外的则是衣物用品,车队穿山越岭,浩浩荡荡地送到了王英乡。当时市领导嘱咐乡里,这些钱和粮食衣物来之不易,都是帮扶单位干部职工的一片爱心,你们一定要真正送到受灾和贫困户的手中。阳新县领导,王英乡领导以及许多村民对于我们的到来给予了热情的欢迎。
在确认物资卸载完毕后,我们带着一丝欣慰与不舍离开了王英乡。我知道,这只是我们援助行动的开始,剩下来的事情该由乡里和工作队的同志们来进行了。
东西送到了,但到底发放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我和许卫同志通电话,告诉他安排工作队的同志们对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发放作一次回访,检查一下是否真发放到贫困户的手中了,嘱咐他们要挨家挨户去核实,确保每户灾民都拿到了应有的援助。
然而,几天后许卫同志的一个电话,又让我心情很不爽。许卫同志反馈说,有多户灾民反映,在领取救灾资金和物资时,村干部叫他们签字的表上的数据与实际领到数字不相符合。签字时承诺的200块钱,到手只有150块钱;签字时说的100斤粮食,到手却变成了60斤。听到这个消息,我气愤不已,告诉许卫,我第二天就到乡里来,我们一起去找乡里的领导。
第二天我便匆匆赶往王英乡。在乡党委书记乐建和的办公室里,我问乐书记“你们把物资和资金都如数发下去了吗?”他回答,“都发下去了”。我说“据我们工作队的调查,你们在发给农民时做了克扣。有没有这回事?”许卫同志接着说了工作队核查的情况。看到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克扣农民的救灾资金和物资时,乐书记的脸胀得通红。迟疑了好大一会,说:“是有这个事”。我严厉地批评了他:“乐书记,你们胆子也是太大了,这些东西来之不易,是给灾民们救命的钱和粮食。这样的东西你们居然也敢做手脚?”乐书记一脸愁容,几乎要哭出来。他对我解释他们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乡里面这笔援助来之不易,从来没有一次性得到过这么大的援助。虽然这些贫困户受了灾,但乡里还有更多没受灾却比他们还穷的人,还有福利院里的老老小小需要照顾。而且担心这次灾情过后,还会有新的灾情发生,所以想用这笔钱和物资的其中一部分做一些储备。他向我保证,自己和乡里的干部没有贪占一分钱和一斤粮食。听了他的解释,我对他说,"这些问题你们可以提出来和工作队商量,共同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分配方案,但你们不能这样做小动作啊。"
看着他那张愁苦的脸,我无言以对,还能再责备他们什么。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穷字,还是小平同志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唯有把王英乡的经济发展起来,才能让乡村富裕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随着资金的到位,倒房农户的房子渐渐修好了,农民缺粮食的问题也得到极大的缓解,这场龙卷风造成的灾害在全体帮扶单位和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总算是平稳度过了。工作队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经过从1997、1998两年的努力,我们在工作队驻点的附坝村和泉丰村帮助改建了两所希望小学,使这里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说起建学校,有一个人必须要说一下,他就是洪杨,一个十分帅气的小伙子,他是民营企业宏阳公司的老板,好像是做十字轴制造的。当时我们正为了泉丰村学校改建差钱发愁,孙秘书长向我介绍了洪杨,说他可能可以帮忙,于是我就去找了他,并且把他带到泉丰村学校看看,看着那个残破的学校,他当即表态愿意拿出十万元钱来帮助改建学校。资金落实了,工作队督促村里组织劳力,抓紧建设,小学校很快就改建好了,赶在新学期开学投入了使用。几个月后,我陪洪杨去参加新校舍的竣工典礼,心里十分高兴,总算是又做成了一件事。后来,我再也没有和洪杨见过面,不知道他的一切是否安好。
那时王英乡到三溪的这条路因为泥石流经常不通,我们每次去都要从国和乡翻过大山才能到王英乡去,这条路十分狭窄凶险,但正是因为要爬高山,才能看到真正的好风景。我每次到王英乡去,我都要在山顶上停下来,俯瞰王英千岛湖的美景。那一湖的碧水以及散落在浩淼的湖面上的1002个岛屿,真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真是美极了。这片还没有开发的处女地,真是一个发展旅游业的好地方,凡是到这里来的人都会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一天,我和工作队的同志与乡里的干部一起研究扶贫开发的规划,当时陪我来的阳新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徐新斌同志(后来任黄石市人大副主任、市财政局长)说出了两句话:“王英的脱贫,眼前要靠果药茶,长远要靠山水画。”水果、药材、茶叶是眼前的生计,而长远来看,则要靠王英水库(当时还没有仙岛湖这个名字)这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来吸引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他的两句话抓住了王英乡脱贫攻坚的关键。我们要求王英乡开始着眼从旅游开发上下功夫。
王英搞旅游开发首先是要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不能乱来,如果把自然环境破坏了,想恢复都难。于是,工作队的同志们和县乡两级一起开始做王英千岛湖旅游发展规划。一开始我们叫王英水库为千岛湖,可后来在注册时因为与浙江千岛湖重名无法登记,后来不知怎么就叫了仙岛湖。这是王英较早的旅游规划。再一个就是要通讯通,道路通。市邮电局正是我们一起的帮扶单位,他们安排专班,很快就修通了王英乡的程控电话,改变了手摇电话的落后状况。为了修路,工作队的同志们请来市交通局的同志现场办公,市交通局为从三溪到王英乡的公路做了一个专项,市里出资金,乡里出劳力,大冶铁矿支援了炸药和工程机械,说干就干,修路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如今,26年过去了,仙岛湖这幅山水画真的活了起来,火起来了。甚至成为了著名的4A级旅游景区,成为王英脱贫致富的聚宝盆,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还专门播出了仙岛湖旅游的消息。老百姓们自建的房子也焕然一新,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王英乡也从一个贫穷破败的农业乡变成一个热闹繁华的旅游名镇。回想这一段过程,真是弹指一挥,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
往后两个月,黄石就进入了九八抗洪的大战之中,我被抽到防汛抗洪指挥部,全身心投入到防汛抗洪的斗争中,无暇过问王英乡帮扶的事情,等防汛结束,我就从市委调到市政府工作,也再没有负责扶贫工作了。从此和王英乡的扶贫工作中断了联系了。原来商定过了年去接许卫同志和工作队员回来的承诺也落空了。
我的工作岗位虽然离开了王英乡扶贫工作,但对于那一老一小的家我心里一直都十分惦念。几年后的一天,我带着政府研究室的一批同志再次来到王英乡学习考察。我们准备了一些扶贫物资,包括衣服、棉被、棉大衣、书包和文具,还筹集了1000块钱,来到了乡福利院看望龙卷风受难的那位老太太和小女孩。县里没有把她们接到县福利院,而是就近安排在乡福利院。我把1000块钱和衣被文具交给老太太时,她把那1000块钱摸了又摸,说她一辈子没有见过那么多钱,连声说谢谢谢谢!她小心翼翼地把钱放到床底的棉絮下压着。而那个小女孩已经上学去了,我们没有见到。在后来有几年市里开人大政协大会,我都要托县里的同志带个一二百块钱,请他们转交给她们。
十多年后,当我再次陪客人来到王英乡时,我向乡里干部询问了当年那位老太太和小女孩的情况。他们告诉我,那个老太太已经去世了,而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人并到广东打工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深感欣慰,这个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出路。这一段特别的牵挂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6年。那场龙卷风一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那一老一小的画面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都想把它写出来,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王英乡的变迁,了解曾经的龙卷风及背后的故事,了解曾经的扶贫工作队,也能从这段历史中看到王英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好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要编辑出版《黄石口述史》(第四辑》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了却了这个心愿,也让这一段历史留存下来,使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不平凡的故事,从中受到启示和感染。
(本文在成稿过程中,黄石日报潘静茹同志参与协助整理,文章中的部分资料由许卫同志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文中的照片来自百度。2024年10月于武汉)
作者简介
王志超,江苏常州金坛区人氏,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当知青,三年后抽调回城当上轧钢工人,上大学后在黄石市委市政府服务二十年,又在黄石科技界工作六年,调往大学任职至退休。爱好读书、写作、上网,有散文、诗等作品见诸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