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史志文化 > 地方志研究

地方志研究

【方志黄石】许旌阳大冶捉蛟

发布时间:2024-04-24  来源:本站   

许旌阳,本名许逊,生于吴大帝赤乌二年(239),南昌人,净明道派创始人。晋太康元年(280)应召出任旌阳(今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县令,肃贪减刑,倡行仁孝,使一方大治,百姓怀恩,敬称为许旌阳。十年后,许预知晋室将乱,乃挂冠东归。时逢彭蠡(今鄱阳湖)蛟龙为害,水灾连年,许旌阳率弟子斩蛟治水,足迹布于江西、湖南、湖北、福建诸地,赢得朝野上下广泛尊崇。

许逊像

大冶旧志中有不少与许旌阳有关的记载。明嘉靖县志之“仙释类”载:“许旌阳:因赶蛟尝经游本县,今兴道观、牯牛洲、牛马隘、金鸡垅、金溪墩、五卦山,皆其遗迹也。”岁月流变,以上地名,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改易了,有的则保存至今。今择要略述之,使人知其来历,并对大冶古时之地理民风多些了解。

五卦山:在大冶县北驾虹堡(明代前称驾硔堡,在今还地桥曙光驾虹一带),距县城五十里,上有龙蟠石、仙人床诸胜景,曾为大冶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现为黄石、大冶与鄂州之界山。相传许旌阳赶蛟过此山,占五卦,因而易名。山上有石井泉,“民祷有应”。山巅原有五卦寺,今称高明寺。

牛马隘山:嘉靖县志载:“在县治北二十里。俗传许旌阳赶蛟,蛟化金牛,伏于山北五里之金牛山。掘之愈深,弗见,令众工云:闻鼓声则饭。掘将见,牛南走,众以牛马隘之,不能得,直走武昌县金牛镇,入井去。此山故名牛马隘。”康熙县志则直称“其说荒唐,良以山径隘,牛马难行故耳”。牛马隘山,即今牛角山,系大冶市与下陆区的界山,也是黄荆山的最西端。

牯牛洲:在今西塞山区河口镇境内长江中。俗传妖蛟化牛至此,过江登岸,故名。这自然是虚妄之辞。牯牛洲因其形似牯牛卧江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有人偶得古印一枚,见其上有文曰:“牯牛洲塞口,大冶状元生。”这大约是民间的美好愿望吧,但假使牯牛洲真的堵塞大冶湖入江口,或将引发水灾。

旌阳山、兴道观及兴道观井:古时,大冶县城北一里黄土堡(今三里七一带)境内,有山名旌阳,有观、有井均名兴道,均因许旌阳而得名。相传许旌阳追赶妖蛟,途经其地山林,眼看就要追上,他挥剑就砍,妖蛟腾跃而逃,剑锋所到之处,有清泉喷涌而出。后人名其山曰旌阳,于井侧建兴道观。后遭兵火被废,唯存旧基。

明永乐元年,“丰城兴云观道士熊万像游方至此,募造瓦屋五间,装塑圣像。又创私寮三间于后,以为县民祈祷之所。正德末年道士欧崇明改造易向,前三清殿,后祖师殿,道士教栾主持”。后又毁弃,至万历年重修,咸丰三年火于兵。道观之左,有天花宫,亦于是年被毁。同年,住持僧坚高募修后殿。旌阳山右之山名醉翁岭,岭间有官修慈善公墓漏泽园,明代大冶越南籍知县黎庸亦葬该山。世易时移,井、观迭经兴废,终于消失,山亦失所在。

大冶众多地名与许旌阳捉蛟有关,虽有若干(如牛马隘、牯牛洲)显属附会,但绝非全是虚构。古时,大冶地区通江连湖,多沼泽陂塘,长江之蛟龙(学者认为今称扬子鳄者即其一种)出没其地亦不为怪。早有学者考得古鄂国之得名,正与其地多鳄鱼出没有关。明嘉靖县志卷二《田赋志》之“鱼类”载:“蛟:诸山雷雨时起,则崩山坏田达湖江。”暴雨成灾,江湖一体,巨蟒恶蛟潜伏于山林湖沼间,雷雨时受惊而出,昔人错以为因山崩而现。县治东五里,有昭济龙王庙,下有金水潭,旧志称其“即蛟潭也”。龙王庙所在古属蛟潭堡,即今大冶市区以东尹家湖西北一带,正是大冶湖湖区。由此可知,古时大冶有蛟,绝非虚妄之说。

许旌阳于东晋宁康二年(374)逝世,世传其全家飞天成仙,百姓尊为“许仙”“许天师”“许真君”,其生平事迹有所神化,但斩蛟治水之事,旧籍多有记录。《世说新语》中记周处斩蛟故事,周与许为同代人,此亦可作旁证。自东晋起,历代王朝多建庙供奉许旌阳,且赐匾表彰,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亲撰《重修许旌阳祠记》。江西为许旌阳故里,其地祠庙尤多。大冶毗连江西,许旌阳逐蛟至此,大有可能,民间膜拜,亦在情理之中。

(原载《黄石日报》2016年5月26日第5版,文章摘自《楚尾拾遗》,作者刘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