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是一块革命的热土,土地革命时期,龙港域内分布着鄂东南苏维埃政府、鄂东南工农兵银行、红军后方医院、彭杨学校等48大机关,使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称。
从大革命开始,光荣的革命传统就根植在龙港人民的血脉之中。“五四”运动后,龙港有志青年纷纷外出求学,寻找革命真理。1925年春,共产党员柯少轩在龙燕地区建立了阳新第一个党组织——下畈党小组。12月,共产党员肖作舟在龙港成立了龙港党支部,这是阳新的第一个党支部。从此,龙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
党的“八七”会议后,1927年9月,中共湖北省委在阳新部署秋收暴动。次年春,龙港党组织发动了黄桥、朝阳、茶寮三地武装暴动,随后建立了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使龙港成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最早的红色区域之一。
1929年秋至1930年夏,李灿、何长工、彭德怀先后率红五纵队、红五军主力进驻龙港。龙港人民掀起了拥军护红的革命高潮。彭德怀同志后来在《彭德怀自述》中描述了当时龙港(阳新)人民革命的热情:“该地群众对红军的热爱,比平江群众有过之而无不及,外地红军到达该区,均不愿离开,群众对伤病人员之照顾,真是无微不至。沿途欢迎红军之口号声、歌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当时天旱,苦久不雨,可是红军路过,茶水满布,宿营用水做饭,亦不感困难。妇女老小,人手一扇,站立道侧,替红军扇凉。到宿营地时,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自己露宿,决不让红军露营。在营地终日歌声、口号声不绝于耳,不间断地宣传鼓动,对敌军一层又一层地警戒,封锁消息,保护红军。粮食缺乏,农民将自己的一点粮食送到各部门,倒在桶里就走了。”在龙港(阳新)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的热潮中,红军的兵源给养得到了充分的保证,红五军迅速发展壮大,为组建红三军团打下了坚实基础。1930年6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南下湖南后,鄂东南地方党组织随即在龙港组建红三师地方武装,并于1931年至1933年,整编到红十六军之中。
1930年底,在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围剿”后,直属中央的鄂东特委将龙港作为领导鄂东南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大本营。1931年2月,中共鄂东特委和鄂东工农革命委员会从阳新太子庙(中途曾短暂迁至三溪口太平地)迁到龙港。1931年3月,鄂东特委、鄂南特委撤销。8月,中共鄂东南特委在龙港正式成立,统一领导鄂东南苏区的斗争,下辖阳新、大冶、通山、鄂城、咸宁、蒲圻、崇阳、嘉鱼、武宁、瑞昌等10多个县。此后在鄂东南特委领导下,鄂东南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反对派的“围剿”,工农武装和苏维埃区域均有很大的发展。同年底,湘鄂赣省委鉴于鄂东南特委辖区过宽,不便指挥,遂决定将鄂东南特委撤销。1932年1月,中共鄂东道委在阳新龙港正式成立。同年6月,整个鄂东南苏区基本消灭了赤白夹杂现象,鄂东、鄂南、赣北苏区已连成一片。鉴于这一形势,中共鄂东道委根据省委指示,在阳新龙港召集鄂东、鄂南、赣北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商定成立鄂东南道委,统一领导鄂东南地区的革命斗争。8月,鄂东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龙港余家祠召开,通过了发展党组织,扩大红军,巩固苏区,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等决议案,宣布成立中共鄂东南道委。这一时期,鄂东南特(道)委、苏维埃政府总工会、政治保卫局和工农兵银行、石印局、兵工厂、军服厂、纺织厂、彭杨学校、列宁学校、红军医院、新戏团等四十八大党政机关、工厂学校云集阳新龙港,龙港成为鄂东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被称为“小莫斯科”。
1929年至1932年间,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大后方,当时在龙港的白岭、鹅塘堰、黄道垅、骆家梁、岩泉等地的百姓祠堂里都设有红军后方医院。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伤员大都被转送到这些后方医院治疗。当时的龙港,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乡村中的妇女和老幼自发组织起来护理红军伤员和掩埋红军烈士的遗体。他们先将烈士们的遗体擦洗干净,用白布包裹好,三四人一组将他们抬到山岗上掩埋。那时的妇女大多还是裹着小脚。上山时,在前的妇女总是跪着,艰难地与后面的妇女保持平衡,一点一点的爬上山坡将烈士遗体掩埋,之后在墓旁边栽上油茶树。在掩埋的三千多名烈士中,只有极少数留下了姓名。
1934年1月27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中指出:“湘鄂赣边区阳新县的一些地方……那里的同志都有进步的工作,同样值得我们大家称赞。”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鄂东南道委等机关和红军撤离龙港,龙港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游击战,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开展长征、坚持打击敌人、保存革命力量作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龙港这个红色名镇,境内保存着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旧居、鄂东南特委机关、彭杨学校等七十多处革命旧址,成为著名的红色遗址。龙港作为“小莫斯科”的荣光必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黄石日报》2022年11月10日4版